司马迁对“六艺”的认识,在分析和运用经文所载史实上也有充分的反映。殷周之际,乃古代历史之巨变。司马迁用相当多的文字,叙述了此历史之变化。例如,《史记·周本纪》叙述周文王的对外征伐活动,云:“诸侯闻之(按,指质虞芮之讼事),曰:‘西伯盖受命之君。’明年,伐犬戎;明年,伐密须;明年,败耆国。殷之臣祖伊闻之,惧,以告帝纣。纣曰:‘不有天命乎?是何能为!’”“明年,伐于;明年,伐崇侯虎,而作丰邑,自岐下而徒丰都。明年,西伯崩。”关于文王征伐活动,经文多有记载。《诗·文王有声》:“文王受命,有此武功,即伐于崇,作邑于丰”,说的是文王受命后,征伐崇国,迁都于丰。《诗·皇矣》:“帝载明德,串夷载路。”《毛传》曰:“徒就文王之德。”郑玄笺:“串夷即混夷,西犬国名也。”(《诗·采薇·序》亦有“文王之时,西有昆夷之患”语)。此所谓串夷、混夷,即指犬戎或畎夷。[50]文王伐密须载于《皇矣》。而文王伐于国事,则见于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引《尚书·泰誓》语:“我武维扬,侵于之疆,则取于残,杀伐用张,于汤有光。”此役乃文王用兵极盛的一次,[51]故云其功绩比成汤还要辉煌。文王伐耆(即黎国),载于《尚书·西伯戡黎》。然而据现存文献,将文王征伐活动联系起来作说者最初始于《尚书大传》。但《大传》所载文王征伐过程与司马迁的记载多有不同之处。《大传》说:文王一年质虞芮之讼,后依年伐于、密须、畎夷(被囚)、(获释)伐耆,伐崇并称王。此处所谓文王称王等问题较为复杂,容在另文中讨论。这里主要谈文王征伐活动。关于文王所征诸国之地望,文献上有所记载。在西周初活动频繁的犬戎,据王国维《鬼方昆夷猃狁考》考证,西周初年在“汧”、“陇”之间,由宗周之西而包其东北。终西周之世,它都活动在今陕西北部洛河流域的较大区域。[52]密须国,《汉书·地理志》“安定郡阴密县”下云:“《诗》密人国。”颜师古注:“即《诗·皇矣》所云:密人不恭,敢拒大邦者。”其地在今甘肃灵台县西南。[53]《史记·周本纪》:“明年败耆国。”《正义》云:“即黎国也。”《说文·邑部》:“黎,殷诸侯国,在上党东北。”《后汉书·郡国志》上党郡:“壶关,有黎亭,故黎国。”注:“文王戡黎即此也。”黎国在今之山西长治南面壶关境内。[54]于国,即古之邘国。俞樾谓:“既伐于崇,于字即邘之假借字也。”[55]《汉书·地理志》:“河内郡·埜(野王县)王县”下云:“孟康曰:‘故邘国也。’”又《史记·正义》引《括地志》云:“故邘城,在怀州河内县西北二十七里,故邘国城也。”汉野王县,即今之河南沁阳。[56]崇国,《汉书·武帝纪》载有崇高(山)。《郊祀志》和《地理志》“颍川郡”作“崈高”(山)。颜师古注:“崈古崇字耳,以崇奉嵩高之山,故谓之崈高奉邑。”王念孙谓:“崇高即嵩高,师古分崇、嵩为二字,非也。古无嵩字,以崇为之,故《说文》有崇而无嵩。经传或作嵩,或作崧,皆是崇之异文。”[57]崇国位于今之河南登封附近嵩山一带。[58]
相关影视:泰国监狱格斗电影大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