洛特曼对于巴赫金关于对话的思想十分推崇。并且,他从这一理论出发,甚至得出了比巴赫金更加激进的结论:从母亲与婴儿的对话,洛特曼得出这样一个结论:对话先于语言,而非语言先于对话。“出现了一个情景,双方被卷入交际过程中,于是产生了语言。”
……这样一来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:婴儿在模仿母亲的表情。他以自己的手段模仿着,也就是说,婴儿原来是个翻译者。他把别人的语言翻译成自己的语言,而母亲也从自己这方面在把婴儿的语言翻译成自己的语言。
于是,摆在我们面前的便是一个复杂的符号学情景,它有双重通道,有一个原则上重要的以他人话语为指归的定向,它力求把别人的话语纳入自己的语言中去,以此创造出一种对话。这样一来,我们可以说以这一实验证实了巴赫金的思想。[71]
巴赫金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:他人是我完成认识的必要条件。认识往往产生在边缘地带。认识是一种边际效应。实际上,这一道理我们古人早就明白: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;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” 由此可见,人类交际的需要必然产生于当人意识到他者的存在时,也就是说,意识和巴赫金所说的其他现象一样,同样也产生于边缘地带。